吹起“故宫版”的中国风,你理解对了吗?
2024-10-29 10:23 国学
“说到中国风你会想到什么?青花瓷、水墨画、大熊猫、万里长城、太极、功夫、龙凤、故宫、哪吒、孙悟空
近些年来,它们陆续出现在各大顶级学术期刊的封面上,让世人新奇,让国人自豪!
这股浪潮一旦启动简直是众人捧月近期故宫新款中国风口红“朗窑红”在网上限量首发,瞬间引爆互联网;小米mix3故宫特别版也是引起啦手机潮流的新色;重磅打造的《国风美少年》,是中国首档国风文化唱演秀,让中国传统文化发声,让国潮回归。
中国风,其实就是中国风格。就像周董周杰伦当年一曲青花瓷,不知听醉了多少人。
其实,这里的“风”,起源于《诗经》中的《风》,就是地方歌谣。比如:祝贺妹子嫁人的《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里面满满的都是情,是充盈着幸福的爱意。这种表现手法在当时像风一般盛行起来,所以用“风”字来归纳它们,再好不过了。它的创作元素源于民间风俗,而调情的部分是对生活的向往,俗称“接地气”。
后来学者们用“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来表达对《风》的喜爱。
所以近年来,“中国风”被应用于音乐、电影、广告、建筑、服饰、手工艺品、陶瓷、书画、摄影、雕刻、习俗、节日礼节、乡土风情等等无一不在渗透出我们中国的风范。
不过很多人更愿意把这中现象解读为当代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人们在寻求一种“新中式” 生活的方式或者态度,这里面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也包含着对生活的思考。
但是这种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在目前这样一个矫揉造作的社会风气和环境下,一个好的榜样和初衷往往很容易带来过度、无度的效仿和滥用。
之前杜嘉班纳(DG)筷子广告事件,本想以“中国元素”为噱头,进入中国市场圈钱,结果却引起了中国人的抵制,这就是把带有商业投机色彩的文化产业化行为,视为表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不二法门。
所以真正的“中国风”不应该单纯是对诸多中国元素的堆积或组合,流于“风骚”的展示,更应该是真切地触碰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土人情”,深入发掘其内在的神韵,实现真正的传承和准确的呈现。
首要前提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充分、正确的理解,才能准确的抒发此“情”。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谓西方人眼中东方人的神秘、保守、固步自封等等,都是个人臆测的结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真正脉络仍然是未知的。
这时候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地地道道地上了一顿“中国”文化大餐。
异乎寻常的视角来讲述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时空翻转中传达着中国人永不变迁的饮食记忆与生活理想,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审美却共同见证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你观看中华美食垂涎三尺的时候,也让你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当下、民俗特色与地域风情,并感受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而连接这些内容的就是“情”,这种情就是人类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这就是“风”。
所以真正的“中国风”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本土文化意识,平息近乎炫耀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实用诉求,以十足的敬意来善待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真诚的生命去体悟中国的艺术审美精神,自然而然间也许久违的中国味道便会应运而生。